我國現行海軍禮節規定,僅於總統蒞臨軍港或軍艦時,全艦軍官士兵行致敬。
水兵服的下褲,式樣很是奇特。一般下褲是褲腳口較褲管為窄小,水兵服的下褲是褲腳口大而褲管細,呈喇叭形狀,這種上面小下面大的褲子,用途是很大的:第一,水兵們在甲板上工作時,為防止水打濕褲子,可以很容易的往上翻捲;第二,在艙面工作,萬一不小心 失足落海,易於將褲子脫下,以利游泳。而且可將褲子充氣後作為救 生袋,增加人體浮力。「方便」與「安全」是喇叭褲的兩大特點。此 外,水兵褲的前後,沒有褲線,褲線是在左右,而且是向內的,這也 是水兵褲很奇特的一點。
總之,水兵服是一種富有傳統風格的服裝,儘管其他軍種的服裝 有所改變,但水兵服依然保持著原有的瀟洒、活潑、大方的風格。
法國漁人於其船隻下水時,更結綵慶祝此一聖禮,這種習俗,一 直流傳下來。最初所有船隻下水典禮之主持,幾全為武士之流所包辦 ,後來又委請僧侶辦理,他們用紅色的酒象徵鮮血,濺洒戰船,以期 得到海神的保佑,同時又用塑就之美麗女神頭像,裝飾於船艏,用以 討好海神,此後人們之祭奠,也改向裝有女神頭像的船艏舉行,此亦即今日稱艦船用「她」而不用「他」的原因。早先禁止婦女登船,在十九世紀以前,艦船下水典禮均屬男性專利,惟目前已多由女性主持 。但仍不允許寡婦主持下水典禮。
近年在艦船下水及命名典禮中,是以盛滿香檳的酒瓶,擲向船艏。若未能擲中視為不吉;若擲在觀禮人身上,易生意外。後來漸漸改良,將瓶子包在一個網內,然後用紅白藍三色的彩帶纏在外面,且可確使酒瓶的碎片,不致碰到擲瓶者或觀禮之貴賓。
及一八四O年,綠色成為最普通的顏色;一八五O年以後,軍艦 又改漆成黑色。一九O七年至一九O八年有所謂大白艦隊,曾把艦體 全部漆成白色,但因在裝添燃煤時,雪白的艦體容易受到污染,影響艦容,曾漆成深灰,而後再改為目前所使用的淺灰,至是即成為公認 的海軍艦體標準顏色。
早在十七世紀英荷戰爭之際,荷蘭海軍上將川浦(Admiral Trump)在小勝之後,企圖鼓勵所屬官兵乘勝追擊,殲滅英國海軍,於是在他旗艦的桅頂,懸掛掃帚一把,以顯示他要將英國海軍自海上掃除的決心。英國海軍指揮官非常震怒,也在相同位置懸掛大馬鞭一根,表示用鞭笞以責罰荷蘭人的決心。後來英國海軍獲勝,認為以大馬鞭鼓舞士氣值得紀念,於是設計出一面狹長的小旗「長旒」,來替代大馬鞭 懸掛在桅頂。象徵馬鞭的長旒,自此為世界各國海軍所採用,並按國情設計它的圖案,用作軍艦的標幟。
英海軍認為這種長旒是艦長的光榮標幟,因此命名為「艦長旒」(Captain's Pennant);美國海軍認為它既然象徵戰鬥意志,因此,軍 艦自服役開始,就應有這種旗幟,所以命名為「服役旒」(Commission Pennant);我國海軍命名為「長旒」。旗面成梯形,用紅色為地,橫直按十與一之比,靠旗桿一端嵌國徽。
梯侍係源自早年英國海軍之傳統,蓋因兩艘軍艦在海上相遇而某艦艦長預備過訪時,另一艦舷邊即需備妥網子或籐籃把賓客從小艇吊 上,當賓客昇到甲板船舷預備攀登時,即派水手數名扶持,以免意外 。假如賓客是年輕軍官,則用兩名水手攙扶就夠,但是當較為年長的 賓客蒞臨時,由於考量體重和腰圍必與階級成比例增加,因此就需派 四名水手協助。同時因昇降籐籃時需要數人同時用力收放繩索,因此必需由帆纜軍士吹笛號司令。相沿至今便成了今日禮儀。故今日梯侍人數之多寡,乃視被迎送軍官階級高低而定:中將以上軍官為八名,少將六名,中﹑上校四名,其他軍官兩名。同時被迎送軍官之官階,如在艦長以下者,則只有梯侍排列,不吹笛號,亦可免派梯侍。
吹笛號及派梯侍,原屬純粹之海上禮節。迄至目前為止,英國海軍仍規定限用對海軍軍官之迎送,或當海軍軍職人員在艦死亡,靈柩 離艦時,亦得用之,接送其他文武官員,概不用此禮。惟我國及美國,則規定此禮普遍應用於對本國及外國高級文武官員之迎送。
鳴放禮砲之禮節,源起於海軍艦艇,用意在對他國艦艇表示「我 現已無攻擊能力」。早在哥倫布時代,艦上主砲在發射一次齊放後, 約需半小時才能再行發射齊放,因此鳴放禮砲就純然是表示友誼和信 賴的行為。在帆船時代,軍艦排水量較小,艦上彈葯裝載量有限,當 時軍艦對外國港灣鳴放禮砲以七響為限,因聖經稱「七」乃是個完全 數字(譬如神以七天時間創造世界)。惟港灣要塞由於彈葯儲存較多 ,乃以軍艦禮砲響數三倍答禮,亦即以鳴放禮砲廿一響答禮。爾後艦 艇排水量增大,彈葯存量相對增加,艦艇鳴放禮砲最大響數乃一律訂為廿一響。
此種禮節起源甚古,一般認為是由早期航海人員對置放船上的神 壇或稍後的聖像十字架尊敬的習俗演變而來。在希臘、羅馬、迦太基 海權時代,跪拜、鞠躬都是為祈求海神的保佑,向供在船艉的神龕致 敬自屬毫無疑問;基督教興起後,則以聖像十字架為尊敬對象。
及至中世紀以後政教合一,君主力倡「君權神授」之說,於是代 表君主及最高權力的皇旗,乃成為宗教和國家的綜合象徵,自然成為 國民崇敬的中心目標,在神龕移去後,而代之以皇旗或國旗,使後甲 板仍然成為艦上最神聖莊嚴的特殊部位。所以向後甲板敬禮的習俗, 仍能夠繼續存在並流傳至今。
相沿至今,海軍艦艇及陸上單位仍保持敲擊船鐘報時的習慣。配 合每更以敲擊一至八響表示不同之時刻。自零時開始,單數表示半小 時,雙數表示整小時。第一、二響間隔一秒,第二、三響間隔三秒; 第三、四響之間隔與第一、二響相同,第四、五響之間隔與第二、三 響相同。每更自敲擊一響以至八響,每敲擊至八響即表示正式交接更 時間,週而復始,循環不息。
下表為自每日自子午更以迄初夜各時刻敲鐘響數對照表,表內下 暮更自一八三O以一響代替五響,此項傳統起源於英國。相傳一七九七 年英國海軍某艦士兵陰謀叛變,約定以暮更一八三O艦上船鐘敲擊五 響時舉事。旋叛變陰謀被發覺,艦長乃臨時更改於一八三O敲擊一響 以代替五響,因而敉平叛變。自此以後相沿成習,一八三O即敲擊一 響,一九OO敲擊兩響,一九三O敲擊三響,至二OOO恢復敲擊八 響,各國海軍亦多仿照此種方式報時。 船鐘在艦上亦用以發出霧號或 火警信號。
在帆船時代,海軍沒有固定的制服,古代的海軍水兵流行蓄髮蓄鬚,由於艦上生活空間的限制,尤其在長期航行中,淡水有限,無法經常洗頭,因此蓬亂的頭髮,祇好用一塊頭巾包紮起來,以便利在甲板上工作,這塊頭巾,便成為當時的水兵帽,既沒有任何標誌,更沒有任何式樣。
水兵帽設計成無簷其功能是當艦艇航行在海上時帽子不容易為強風吹走,其次在瞄準儀器或看望遠鏡時帽簷不致造成妨礙 (一般有簷帽要向後轉)。許多國家的水兵帽後有兩條帽帶在腦後飄呀飄,當初這兩條帶子是有測風向的作用的,但現在則成為裝飾物了;中華民國海軍的水兵帽則無此帽帶。關於帽子的顏色早年(民國四十年代之前)的中華民國海軍會依換季而有黑白兩種,後來則統一成白色一種。逐漸地,各國利用強大海軍去發掘寶藏,帶回一批批的金銀,利用海軍去發現土地,攻打城池,維護海疆,海軍的價值日顯重要。經過幾次改革,由童軍帽式的水兵逐漸演變成今日之無簷帽,這種改變也許因為水兵們在甲板上工作不方便,尤其是在大海中航行時,強烈的海風,常會將有邊緣的帽子吹落海裏的緣故,另現今無簷帽的材質堅固防水可於雨天時作為防雨之用。
另一種傳說源於古代軍艦,水兵平日在甲板上工作,與風浪博鬥;戰鬥時或用火炮攻擊,或與敵艦短兵相接,以致受傷的機會特多,艦上雖設有醫護人員,但總難照顧週全,為應付受傷時急救,水兵身上都帶有黑色三角巾,爾後乃演變成今日水兵脖子上的黑領結。
在水兵服藍色披肩四週,鑲著數條白色的細條。在英美海軍水兵服披肩上,鑲有三條白邊。關於這三條白邊的來源,傳說不一:有說起於英國,在英法戰爭時,法國海軍艦隊的實力,遠超過英國,但最後英國不但確保了英法海峽的制海權,更由此奠定了英國海軍的基礎精神,這次戰役便是由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將軍領導之「特拉法加」戰役。雖然在這次 戰役中納爾遜犧牲了生命,但由於他的犧牲,換取了英國在海上的地位。因為前後計有三次大捷,為紀念這決定英國興亡的三次戰役,英國海軍遂在水兵服披肩的邊緣,鑲上三條白邊,以示永誌不忘。美國海軍後來亦倣效這種服制,用以向偉大的海上英雄致敬,另一方面,在警惕自己,決勝的因素不在於強大的艦隊,而在於冒險犯難,奮勇犧牲的精神,雖無堅甲利兵,亦能獲致最後勝利。
第二種說法,披肩上的白條紋數目的多寡,代表國家之強弱。例如一等海權國家的水兵,便用三條白邊;二等海權國家的水兵,便用二條白邊。我中華民國海軍水兵便用二條。但是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海軍水兵披肩上只有一條白邊。另外在披肩的兩個角落上,通常都有兩枚國徽,例如我國便是兩顆青天白日的國徽,美國便是二顆白星。據說在荷蘭有這樣一個風俗,如果一個少女能夠首次撫摸到水兵披肩上的白星,便會給她們帶來好運,因之這兩顆白星,又稱為幸運星。
以上內容節錄至 「海軍傳統與歷史」(作者 韓祥麟副教授) ~ 版權所有,請勿任意轉載 ~